今天推荐的这部作品提名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于2018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首映後,就获得了“评审团奖”,
还被中媒称為“眼泪收割机”,外媒称“哭掉整整一袋纸巾”。
目前國内还没上映,不过看这苗头,应该也快了。
好了,不啰嗦了,今天要推荐的就是——
《迦百农》2018
“迦百农”?什么意思?
这部电影的导演纳迪·拉巴基解释了片名,说在法文和英文中“迦百农”都解释為乱和不规则的意思。
影片讲述了12岁男孩扎因在贫民窟挣扎求生,最後起诉父母生而不养的故事。
导演还坦言大家看完这部影片後就会知道片名的意义。
【以下有剧透】
故事開始是一個身材瘦弱的小男孩在检查身体。他的名字叫扎因。
检查完毕之後,他就被送上了法庭。
因為他杀了個人,被判了5年。
但他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就是要起诉他的父母:為什么生下我?
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让他起诉自己的父母呢?
原来扎因的父母自他出生之後,就没给过他任何安全感。
他希望他的父母不要再生了,也希望所有不能照顾自己孩子的父母不能有孩子。
镜头从此刻展開了回忆之旅。
扎因出生在黎巴嫩東部的贫民窟,他的妈妈就像下小猪一样,一连串生了好几個孩子。
这样的家庭,母亲根本没有精力关注到每一個孩子的身体与精神成長。
贫穷的家庭也负担不起孩子的抚养费以及出生证明费用。
理所当然地,他们都是黑户。是不被法律认可的。
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
对于父母来说,多一個男孩,就多一個可以劳动的力量。
从小他就出去打工干杂活来挣钱补贴家用。
他会带着妹妹一起去马路上卖饮料,帮自己的父母在监狱里走私毒品。
除此之外,他还要替父母照顾弟弟妹妹。
妹妹萨哈刚来月经,他会帮妹妹洗内裤,并告诉妹妹不要告诉父母。
因為在这里除了简陋的生活条件外,女孩子来月经了,就代表長大成人了,就得嫁人,就会被“卖掉”。
而之前他们打工店的老板,早早就等着萨哈長大,然後娶她。
萨哈只有11岁,可是她的父母觉得她嫁出去是帮她,有房子住,有饭吃。
这是為她好...
但事实上,他们只是怕房東把他们一家人赶出去而已。(杂货店老板也是扎因一家的房東)
妹妹被送走的那天,扎因想保护自己的妹妹,不过他却失败了。
他大喊着,呐喊着,跑到一個游乐园,发疯似的吧把雕塑身上的衣物撕掉。
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没有身份的埃塞俄比亚保洁女工泰格斯。
泰格斯是個善良的年轻母亲,她的日子过得也非常贫穷。
她隐瞒了自己有個一岁的儿子尤格斯,為了逃避,她把孩子藏到购物車里。
她努力工作,想挣够钱,给孩子买個“身份证”。
在外流浪的扎因,遇到了泰格斯的悉心照料。
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可没过多久,泰格斯就消失了,(实际上是因為护照问题被逮捕),这個十二岁的孩子只得担负起照顾婴儿的使命。
影片进入第二部分。我就不过多介绍,留给你们自己看吧。
随着电影的进展,来龙去脉逐渐展開,让观众都体会到扎因的痛苦和艰难。
生活的艰辛,可怕的生存环境,导演从从一個孩子的视角,展现的也只是黎巴嫩残酷社会现实的一個切面。
年幼的扎因根本负担不起婴儿的养育,他想过把孩子扔掉,但是他的良心不允许他这么做。
扎因也一直想去欧洲生活,他努力挣钱,却因為没有及时交房租,他的屋子被锁了,藏在屋子里的钱,也都不见了。
绝望之下,他受到蛊惑,以為把尤格斯交给他,自己就能去欧洲,孩子也会有很好的生活。
可就是在回家取自己身份证明的时候,她妹妹萨哈死掉的消息传来,他就这这时崩溃了,一個孩子再也承受不住。
他操起一把刀,冲向...
于是有了法庭上的那一幕。
扎因在法庭上金句和警句时不时出现,内心也因此受到强大的冲击和震撼。
本该享受童年时光的他,身上却有着一副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反叛。
他受到了巨大的伤害,他感到无力和绝望。
他身上的伤是父母、是社会带给他的,从他出生的那刻起就已经潜藏在他的身体内部,难以摆脱。
他竭力抗争着命运,最终在出狱前获得了渴望的身份证明,
影片最後定格的扎因那個微笑实在太暖了。
但这稍纵即逝的温暖,尚不足以温暖整片晦暗的社会。
看似是成功的,然而,现实意义上像这样成功的例子会有多少呢?
原创文章,作者:影剧推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4qu.com/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