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电影:从王公贵族的奢华玩具,到享誉國际的模范生

《唐人街神探3》剧照

《拳霸》剧照

春节档大热的电影《唐人街神探3》大家都看了把?电影中有一個角色是泰國最知名的國际功夫巨星:托尼贾演的,喜欢功夫片的朋友一定都还记得他在《拳霸》系列中的精彩表现,托尼贾是泰拳高手,拳拳到肉的真功夫充分展示了泰拳的魅力,也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被推广到了全球,托尼贾也成為新一代的亚洲功夫巨星,甚至受邀远赴中國和美國拍摄电影。托尼贾的成功也让泰國电影被世人所关注,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泰潮”,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泰國的电影的发展史。

启蒙阶段(1897-1927)

泰國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國王率团访问瑞士的車队进城纪录影像

泰國电影工业的启蒙有赖法國、日本及美國,分别在电影设备、映演戏院及拍摄技术等三方面的促成与协助。1897年6月9日「电影和电影放映机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在泰國放映了短片《美好的巴黎映像》,成為泰國史上公播电影的首次纪录;同年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國王率团赴瑞士与瑞典访问的两段影像,是泰國人首度在「电影」现身的影史纪录,國王車队行进的两段画面亦被带回曼谷放映并保留至今。

当年(1897)随同拉玛五世出访,并被誉為「泰國电影之父」的Thongthaem Sambassatra亲王自欧洲购买一批摄影器材携回泰國,王族成员開始热衷用镜头纪录皇家仪节、庆典活动与日常生活等影像片段,成為王室贵冑和上层社会的嗜好兴趣与酷炫潮流,1910年出现泰國史上第一部自制影片,内容正是关于拉玛五世出席庆典的官方纪录,真可谓泰國电影工业诞生于王室宫廷,一点也不為过。

拉玛五世

1905年日本商人渡边在曼谷建立第一家永久性电影院「日本电影院」,自此泰國电影院线的映演网络開始建立,泰國人逐渐熟悉这种新式的娱乐观念与消费行為,「日本电影」(泰文「nang yipun」的字面意思是「日本皮影戏」)成為泰民口中的新型娱乐「电影」的统称,而「法國电影」(「nang farang」字意為「西方皮影戏」)则是欧美电影的代称,以便与泰國传统的皮影戏表演「nang yai」 和 「nang talung」有所区别。

鉴于外资影院及外國电影逐渐抢占泰國娱乐市场,曾留学于欧洲的拉玛六世國王,带头号召王室贵族参与电影事业,投资成立「联合影院公司」和「泰國电影协会」,这些靠着王室撑腰的电影企业,逐渐垄断1920年代的电影市场,形成了最初的泰國电影工业。1922年泰國皇家铁路局成立「新闻电影处」,负责拍摄与制作政令宣传影片,该处成為泰國电影制片人的培训所,其中一部与美國好莱坞环球影业公司合作,由影片人兼导演亨利?麦克雷执导的电影《苏婉小姐》,即被视為泰國首部長篇故事电影。

泰國首部長篇电影《苏婉小姐》

1927年由数名被拉玛七世裁撤的政府官员与华商业者合作组建的「暹罗(Siam)电影制片公司」,成為泰國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电影公司;另外,由「万素瓦兄弟」成立的「曼谷电影公司」摄制出泰國第一部國产剧情默片《好运连连》,而另一家电影公司拍摄的《出乎意料》上映;同时在1927至1932年间,美國多家好莱坞制片公司也纷纷前来暹罗取景拍片,至此泰國电影逐步从王室走入民间,其定位与任务便開始脱离王公贵族所独有的奢华「玩具」,及摆脱王室宫廷所御用的专属「工具」。

位于曼谷的Siam戏院

战國时期(1928-1972)

1928年电影配音设备和配音演员的技术运用,為泰國黑白默片的电影市场投入竞争因子,「万素瓦兄弟」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误入歧途》于1932年4月1日上映,同时随着电影彩色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首部泰國彩影《宝藏守护神》亦于1933年问世。

1932年,着迷于电影的拉玛七世為庆祝曼谷建城150周年,暨為自己所拍的电影《魔戒》首映会,特别选在大皇宫附近兴建一座全新戏院「Sala Chalermkrung」,成為当时第一座配备有空调的电影院,但随着君主立宪政体的实施,泰國王室在电影工业的主导地位,渐次由立宪政府与民营企业所取代,泰國电影市场于焉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战國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Sala Chalermkrung」戏院,即现今在「石龙军路」上的「曼谷皇家剧院」,目前院内唯一的表演剧目即是由真人穿戴面具演出的「箜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终止了刚要起步的泰國影业发展进程,战争造成的企业财力受损、原物料匮乏及物资运输受阻等因素,使得各國经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二战结束之後,制作成本低廉的16毫米(mm)彩色影片,降低了民间业者跨入电影工业的投资门槛,又因王室与政府对于电影业的影响力渐趋式微,于是普通商贾便成為泰國本土电影企业的主要经营阶层,其等所拍的电影类型则多属成本低廉的动作片,或受印度风格影响的爱情浪漫歌舞片,制作方式则采用「无声电影+现场配音」的低阶规格,因此无论在胶卷品质、故事类型与拍摄技术等方面,均不如战前的泰國电影制作水平。

随着16毫米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泰國出现一种由制药厂发明的露天放映模式:「卖药电影」,电影放映员開車载着放映设备和各式商品(「成药」為主),从城市到农村进行巡回播放,成功将泰國电影市场及潜在观众推广到國内偏远角落,使得露天电影的观影方式逐渐普及,形成泰民举办传统庆典或婚丧喜庆时,都会商请放映团到场播映电影的「不成文」礼数。

1957至1972年的15年间,是泰國16毫米电影的巅峰时期,这些制作成本低廉、投资周期短暂与拍摄器材简便的影片,成為当时泰國电影业界的主流规格与标准。这一时期的曼谷电影院有近150家,曼谷以外的影院数量也有逾700家,同时加上数以千计的露天电影院,每年总计可放映超过500多部电影,其中半数来自好莱坞电影,三分之一则是美國以外的外國影片,而泰國本土电影也有近60到80部之多。

泰國16毫米电影鼎盛时期,其实也有一群有志提升电影艺术品质的导演或摄影师,他们尝试使用大规格的35毫米胶片从事创作,例如印度裔泰國导演拉塔纳?派斯通极的《圣提与维纳》,便是泰國第一部参与國际竞赛 (1954年東京第一届「東南亚影展-金禾奖」,即「亚太影展」前身) 的35毫米胶片作品,获得「最佳摄影奖」殊荣,成為首部扬名海外的泰國电影,因此拉塔纳被誉為「泰國现代电影之父」。

泰國第一部参与國际竞赛的电影作品《圣提与维纳》(Santi-Vina)宣传剧照

拉塔纳1957 年的电影《Country Hotel》DVD的封面

黄金时期(1973-1991)

上世纪70年代中後至80年代中期,泰國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民营电影工业逐步朝向垂直一体化的整合趋势,泰國执政当局為营造本土电影发展空间,进而对电影工业施行关税保护政策,借由提高國外影片胶卷进口关税(从每公尺2.2泰铢提升至30泰铢),从而限制欧美进口电影对國片市场的挤压,大幅提高國片年产量达160部左右。

「黄金时期」的电影作品虽数量有所增加,但品质却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多数影片题材集中以爱情、喜剧、侦探等商业娱乐导向為考虑,甚至為了抢占外國影片受高额关税影响所遗留的院线空档,泰國本土片商更曾于1978年间,以拍摄大量低档的动作片来充数垫档,被学者严厉批评及嘲讽,此举犹如在泰國电影市场狂泼「脏水」一般。

1973年後泰國政治開始转型,泰國电影由此迎来重大转变,影坛上涌现大批受过高等教育及具社会意识的电影制片人,不再单纯将电影视作仅為取悦大众的娱乐方式,强调须用镜头语言讲述社会底层的贫苦生活,因而拍摄出一系列带有浓厚批判意味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

蝶与花

1982年导演维吉特所拍的《東北之子》,真切刻划出泰國東北「伊善」地区干旱的艰困生活,有别于当代本土商业电影流行的庸俗情节,是泰國电影艺术史的标志性作品,開启了泰國现实主义流派的电影风格;另外,导演尤塔纳在1985年制作的《蝶与花》,描述一位泰南贫困少年在泰國和马来西亚边境走私米粮的故事,此片首度触碰佛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敏感互动关系,引起國际社会的广泛讨论与重视,获得1986年「東-西电影节」的「最佳电影奖」肯定。

「黄金时期」的泰國本土电影题材除大量涌现社会问题外,亦開始出现关于女性、变性与青少年问题等议题探讨,有利國产电影类型片的多元发展;另外,泰國制片公司与发行放映商,為了面对好莱坞等外國电影的竞争,在电影制作及融资等方面亦開始合作,通过不断的资本兼并,以及在制片、发行、映演等「一条龙式」垂直整合,最终在70年代末期,形成了四家大型电影集团,主导80年代以後的整個泰國电影市场发展。

萧条年代(1992-1996)

泰國电影工业在80年代期间,年产量维持在100多部左右,当时进戏院看电影成為普遍流行的娱乐模式,然而随着國内经济发展的务实需要,对外贸易的交流强度也渐趋增强,政府原本為提升本土电影发展所实施的关税保护政策,抵挡不住因國际贸易而来的强大压力,1992年泰國被迫调降电影胶卷进口关税(自每公尺30泰铢降低為10泰铢),于是大量好莱坞等外國电影再次蜂拥而入,造成90年代後期的泰國电影不敌外國电影的竞争,國产电影年产量便从「黄金时期」的100多部,骤跌至10部左右。

90年代末期,新兴媒体的技术革新与家庭录影带的流行,改变了泰國民众观影收视的媒介平台与休闲方式,电视剧的崛起和好莱坞、香港等外國电影的大批引进,最终导致泰國本土电影逐渐流失原有观众和票房收入。

《月亮的孩子》1994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泰國经济发展,成為压垮泰國电影市场的「最後一根稻草」,当时许多本土电影失去资金支持被迫停拍,许多拍片提案也相继叫停,泰國影视公司纷纷倒闭,一线影院也接连关门,甚至于2000年时,全年仅能制作拍摄9部國产电影的濒危局面。

泰國本土电影的作品数量虽在90年代大幅萎缩,但故事题材却呈现相对多元的发展趋势,跳脱以往惯有的「商业娱乐VS社会批判」二元格局,出现更多描述新型态家庭关系、教育问题、青少年议题、性别与同性恋族群等多元内容,為開创具有独特辨识性的泰式类型片:泰拳动作片、惊悚恐怖片、爱情喜剧片、浪漫青春片及LGBT主题片等奠定基础。

新浪潮起(1997-2000)

泰國目前最老的一间电影院:Scala 电影院,被认為是「泰國电影院之王」

上世纪90年代中後期,泰國电影工业逐步走向下坡之际,其实是有一批企图改变颓势的电影创作者,在故事题材或拍摄手法上,尝试提出新颖的想法与做法,不过碍于当时制片商及投资者对于电影观念的保守老旧态度,不愿冒险采纳新观念与新方式,于是本土國产电影掉入了「质差量减」的恶性循环,但也迫使國产电影的生存发展,必须务实面对检讨与抉择路线。

泰國國片市场面临萎缩及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反而促使电影制片商思考「量少质精」的创作路线,一批从國外汲取经验的电影创作者或从广告界涌入的电影新人类,尝试在题材、摄影与美学等各方面,改变传统俊男美女式的偶像片拍法,转从认识与了解泰國本土文化做起,经由勾勒真实的日常生活面貌,呈现当代小人物遭遇的复杂问题,藉以挖掘现实社会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来自电视广告界的三位导演朗斯?尼美毕达、彭力·云旦拿域安和瓦西?沙萨那坦可谓激起「泰國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这波由新锐年轻导演引领的艺术与革新风格,為90年代末已近「濒危」的泰國电影产业带来曙光。

1997年间,朗斯?尼美毕达和彭力·云旦拿域安两位导演,分别创作出「叫好叫座」的电影作品《喋血青春》与《异梦卡拉OK》,前者是以现代手法展现泰國城市生活面向,呈现极富本土风情的喜剧元素和独特鲜明的影像风格,创下泰國电影市场令人惊艳的7,500万泰铢票房纪录,并获得当年(1997)布鲁塞尔國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後者《异梦卡拉OK》则在浓重的黑帮类叙事题材中,以浮现梦幻的拍摄技法来呈现所谓的「法式浪漫」,这部犯罪喜剧也入选了当年柏林國际影展的「论坛单元」,成為泰國电影自《蝶与花》後,相隔10余年再度被國际影展肯定的佳作。

《喋血青春》剧照

1999年朗斯导演拍摄改编自泰國流传百年的爱情恐怖故事《鬼妻》 (Nang Nak,又名「幽魂娜娜」),利用泰人共同信仰的鬼魂题材,深入探讨及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生活,因此能够获得泰人共鸣,创造近1.5亿泰铢的票房新纪录,同时也获得当年亚太电影节的「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及「最佳音效」等三项大奖,可谓兼具「票房」与「口碑」以及「商业」与「艺术」的当代泰國电影上乘之作。

另外,2000年翁乙·汤伉栋导演的《人妖打排球》亦是极為成功的泰國商业类型电影,不仅在國内票房取得佳绩,同时亦能在亚洲、欧洲和美國等艺术影院上映,该片也為迎合市场需要而推出多部续集,并入选為伦敦、多伦多、温哥华及釜山等各大國际电影节的参展影片。

瓦西导演除為《喋血青春》与《鬼妻》两部电影编写剧本之外,本身亦极擅長用明快的影像节奏、缤纷的视觉特效与自由的奇幻叙事等拍摄手法,大胆将镜头影像与波普色彩相糅合,运用近乎「荒诞」与「超现实」的创作风格,刻划出以「现实」為基调的通俗类型故事。

瓦西导演的首部長片《黑虎的眼泪》在2000年即获加拿大温哥华电影节「龙虎奖」,并首度代表泰國参加坎城影展并入围正式竞赛单元,该片不仅在泰國内票房亮眼,國际发行权亦被美國米拉麦克斯影业购得并成功打入海外市场。

國际肯定(2001-迄今)

「泰潮」导演在商业票房与艺术表现所获得成功与肯定,激励出一批勇于尝试拍摄实验性或艺术性短片的本土电影制片人。

导演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可谓是泰國「独立电影」的先驱,2000年拍摄的首部長片《正午显影》,即融合纪录片画面与即兴创作等混搭风格,呈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個人态度;此後,他于2002年的作品《极乐森林》获得坎城影展的「特别关注奖」,接续2004年第四部長片《热带幻梦》亦获得坎城影展「评审团奖」,2010年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更夺得坎城影展最高荣誉的「金棕榈奖」,成為泰國影史上第一座「金棕榈奖」,也是自1957年坎城影展创设该奖之来,第6次由亚洲导演摘下影展桂冠的纪录。

泰國电影除在國际影展屡屡缔造佳绩之外,在商业电影市场亦有亮眼的票房表现。2001年是泰國电影产业全面崛起的转捩点,一部由曾在美國加州大学主修电影的查特里亲王执导,并由泰國王室全额投资4亿泰铢拍摄而成的作品《帝國娇兰》,是泰國影史上耗资最多的史诗级电影,该片创下近7亿泰铢(折计约2千万美元) 的國产电影票房纪录,远胜过当年在泰國同档上映的好莱坞电影《铁达尼号」》的4倍票房,并曾代表泰國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帝國娇兰》的巨额票房收入,成功吸引了更多本土片商投资拍片的意愿,连带促成泰國影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

泰國本土电影票房的实质可观收益,鼓舞与激励电影工作者将影片制作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更进一步加以融合,泰國「海归派」新锐导演的陆续崛起,使得他们有机会将学自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拍摄技巧与影像处理方式,大胆运用在本土电影的制作与创新,同时将美术设计和摄影美学等创新思维与唯美感观带入作品,藉由商业化手法包装故事内容,展现泰國民族文化的本土特色与國族认同。

换言之,此种经由好莱坞形式拍摄而成的泰式國产电影,不仅能使泰國电影更具國际化色彩之外,亦可让外國观众更容易理解本土电影所欲表达的镜头意涵与画面意义,进而实现跨文化与跨國度的影像传播目的。

泰國电影运用独特的族群语言(知足/认命)、生活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物灵/鬼怪)与剧情元素(幽默/感人)等极具辨识度的民族特色,在國际影坛成功塑造及掀起一股「泰潮」品牌电影;跨入21世纪之後,除能在各大國际影展看见泰國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等杰出表现之外,泰國电影亦屡屡在國际市场创造亮眼的票房佳绩。

泰國电影借由吸纳好莱坞式的拍摄手法与商业宣传模式,以泰國独有的民族文化景观為基础,结合当代泰國社会的现实语境,巧妙型塑出一种极具泰國特色的电影风格。

细究泰國电影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最初从专為王室服务的宫廷纪录開始,受到立宪革命与二战爆发等國内外因素影响走入民间,然後藉由政府实施关税保护政策而繁荣成長,但又遭亚洲金融风暴冲击致生灭顶危机,所幸得到「新浪潮」导演加入才能绝处逢生,最後挟着影展肯定与票房口碑跃上國际舞台,其本质内蕴「王室VS民间」、「保护VS濒危」、「守旧VS新潮」与「商业VS艺术」等对立元素,剧情过程宛如一出峰回路转、高潮迭起的泰國电影发展史版的《星际大战六部曲:绝地大反攻》,着实令世人惊艳不已。

原创文章,作者:影剧推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4qu.com/1779.html